首页 > 综合资讯 正文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关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的话题。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梳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交流吧。
文章目录列表: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
2.自学中医如何入门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主要有中医学理论体系是以气一元论(精气学)、症的基本概念、证的基本概念和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
1、中医学理论体系是以气一元论(精气学):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象思维,系统思维,变易思维为主要思维模式,以藏象,经络,精气血津液神为理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医学理论体系。
2、症的基本概念:症,即症状和体征,是机体发病而表现出来的异常表现,包括患者所述的异常感觉与医生所诊查的各种体征,不能作为治疗的依据。
3、证的基本概念:证是对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病机本质的概括。
4、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辨证(辨病因、辨病位、辨病性、辨病势)是以中医学理论对四诊(望闻问切)所得到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明确病变本质并确立为何种证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中医学的学习方法:
1、背书 :需要背诵药物升降沉浮归经功效,经典等内容。
2、临床实践 :验证理论提高理论认识,需要认真学习。
3、总结 :要时刻总结自己的经验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经验,形成自己的一套体系。
4、悟 :学好中医的关键在于悟性,但是悟性的前提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由来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在战国至秦汉时期,以《黄帝内经》的问世为标志。《黄帝内经》包括《素问》81篇和《灵枢》81篇,内容是以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方法,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用以阐释人体内在生命活动的规律性、人体与外在环境(自然界)的 性。
对人体的解剖形态、脏腑经络、生理病理,以及关于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各方面,都做了比较全面而系统的阐述。中医理论体系在不断发展,在明清时期以及近代和现代,中医理论体系又有了新的发展。
自学中医如何入门
中医药类专业本科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结业考试试卷二(A2) (答题时间120分钟,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1~30题,每题1分,计30分) (答题说明:请从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的经典著作是( )
A.《黄帝内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神农本草经》 E.《诸病源候论》
2.下列属于阴的属性是( )
A.向上的 B.温暖的 C.无形的 D.下降的 E.明亮的
3.以昼夜分阴阳,前半夜为( )
A.阴中之阳 B.阳中之阴 C.阳中之阳 D.阴中之阴 E.以上都不是
4.以下可用阴阳互相转化来解释的是( )
A.阳虚则寒 B.重阴必阳 C.寒者热之 D.阴损及阳 E.阴盛则阳病
5.五行中木的“所不胜”是( )
A.水 B.木 C.土 D.金 E.火
6.下列属于母子关系的是( )
A.木与土 B.火与金 C.水与土 D.水与金 E.火与水
7.“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是根据阴阳之间何种关系提出的治法( )
A.阴阳交感 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相互转化 E.相互消长
8.“木火刑金”在五行学说中属于( )
A.相乘 B.相侮 C.相生 D.子病及母 E.母病及子
9.以下治法中,哪一项以五行相克规律为依据( )
A.益火补土法 B.培土生金法 C.泻南补北法 D.金水相生法 E.滋水涵木法
10.“水火既济”是指( )
A.心肾关系 B.心脾关系 C.肝肾关系 D.脾肾关系 E.肺肾关系
11.十二经脉之中,循行于腹面的经脉,自内(腹中线)向外的顺序是下列中的哪一项( )
A.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 B.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足少阴
C.足太阴、足阳明、足少阴、足厥阴 D.足少阴、足阳明、足厥阴、足太阴
E.足太阴、足少阴、足阳明、足厥阴
12.临床出现自汗、多尿、出血、遗精等症,是气的哪一种功能减退的表现( )
A.推动作用 B.温煦作用 C.固摄作用 D.防御作用 E.中介作用
13.下列不属于络脉的是哪一项( )
A.十五别络 B.胃之大络 C.浮络 D.皮部 E.孙络
14.唾与何脏关系密切( )
A.心 B.肝 C.肺 D.肾 E.脾
15.下列“诸海”中错误的是( )
A.脑为髓之海 B.肺为气之海 C.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 D.冲脉为血海 E.胃为水谷之海
16.“以升为健”的脏是( )
A.肺 B.肾 C.脾 D.小肠 E.肝
17.下列哪一项是“夺血者无汗”的理论依据( )
A.失血伤津 B.失血伤气 C.失血伤营 D.失血伤精 E.失血伤脉
18.肺在血液循行中的作用是下列哪一项( )
A.基本动力 B.助心行血 C.推动作用 D.调节作用 E.贮存血液
19.胆属于( )
A.脏 B.腑 C.奇恒之腑 D.既是腑,又是奇恒之腑 E.既是脏,又是奇恒之腑
20.十二经脉中,同名的手阳经和足阳经交接于( )
A.手指末端 B.胸中 C.足趾 D.头面部 E.背部
21.下列哪一项是血虚补肾的理论依据( )
A.肾阴为五脏阴气之本 B.肾精可归肝化而为血
C.先天之精生后天之精 D.肾阳为五脏阳气之根 E.肾气促进后天之精的化生
22.“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生理学基础为( )
A.气能生津 B.气能摄津 C.气能行津 D.津能化气 E.津能载气
23.风邪多挟寒挟热,反映了六*的哪一种致病特点( )
A.外感性 B.相兼性 C.地区性 D.季节性 E.转化性
24.下列哪一种病邪致病,可表现为周身困重,四肢倦怠( )
A.寒邪 B.暑邪 C.湿邪 D.瘀血 E.寒邪
25.导致“气消”的情志因素是( )
A.喜 B.恐 C.悲 D.惊 E.怒
26.人体各种病变的最基本病机是( )
A.邪正盛衰 B.气血失常 C.阴阳失调 D.津液代谢失常 E.以上都不是
27.阴盛格阳属于( )
A.实寒证 B.虚热证 C.真寒假热证 D.真热假寒证 E.寒热错杂
28.阳热体质患者,受风着凉,出现热性证候,其机理主要与下述何项有关( )
A.外邪性质 B.地域因素 C.情志因素 D.体质因素 E.气质特点
29.“大实有羸状”的疾病本质属于( )
A.实中夹虚 B.虚中夹实 C.实转为虚 D.因虚致实 E.真实假虚
30.具有闭阻不通症状的虚性病证,用补益药物来治疗,属于下列哪一种治疗法则( )
A.实者泻之 B.虚者补之 C.通因通用 D.塞因塞用 E.攻补兼施
二、多项选择题(31~36题,每题2分,共12分) (答题说明:下列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至少有2 个是正确的。请为每题选择2个及2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漏选、错选均不得分)
31. 以下属于五行相乘的是( )
A.水气凌心 B.肝气犯脾 C.肝火犯肺 D.水不涵木 E.心肝血虚
32.下列哪几项是循行于上肢外侧面的经脉( )
A.大肠经 B.胃经 C.小肠经 D.胆经 E.三焦经
33.女子胞的生理功能与哪些脏腑关系密切( )
A.心 B.肝 C.肺 D.脾 E.肾
34.形成瘀血的病因病机有( )
A.外伤 B.气虚 C.气滞 D.血虚 E.血热
35.下列哪些是疠气的致病特点( )
A.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B.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C.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D.转化性 E.地区性
36.下列中哪些是在祛邪原则指导下确立的治疗方法( )
A.发汗 B.涌吐 C.攻下 D.活血化瘀 E.益气
三、填空题(37~43题,每空1分,共18分)
37.根据五行相生规律制定的治疗原则有( ),( )。
38.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有( ),( )。
39.饮食致病的类型包括( )、( )和( )。
40.过劳包括( )、( )、( )三个方面。
41.《素问?通评虚实论》指出:“( )则实,( )则虚”。
42.反治主要包括热因热用、( )、( )、( )四种治法。
43.三因制宜的内容包括( )、( )、( )。
四、名词术语解释(44~49题,每题3分,共18分)
44.五行相克
45.精血同源
46.十二经筋
47.阳盛格阴
48.辨症求因
49.阴阳
五、问答题(50~53题,共22分)
50.试述宗气的生成、分布与功能。(5分)
51.简述正气与邪气的概念及其在发病中的作用。(5分)
52.试述肺与肾的关系。(6分)
53.试述痰饮的形成原因及致病特点。(6分)
中医药类专业本科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结业考试试卷二(A2)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1~30题,每题1分,计30分)
1.A 2.D 3.D 4.B 5.D 6.D 7.B 8.B 9.C 10.A
11.A 12.C 13.D 14.D 15.B 16.C 17.A 18.B 19.D 20.D
21.B 22.E 23.B 24.C 25.C 26.C 27.C 28.D 29.E 30.D
二、多项选择题(31~36题,每题2分,计12分)
31.A.B 32.A.C.E 33.A.B.D.E 34.A.B.C.E 35.A.B.C 36.A.B.C.D
三、填空题(37~43题,每空1分,计18分)
37.虚则补其母 实则泻其子
38.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
39.饮食不节 饮食不洁 饮食偏嗜
40.劳力过度 劳神过度 房劳过度
41.邪气盛 精气夺
42.寒因寒用 塞因塞用 通因通用
43.因时制宜 因地制宜 因人制宜
四、名词术语解释(44~49题,每题3分,计18分)
44.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的间相克制、制约关系,即五行中的任何一行对其所胜行的克制和制约(1分)。其顺序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2分)。
45.精血同源:即肝肾同源(1分)。肝藏血,肾藏精,精血皆由水谷之精化生和充养,且能相互资生,故曰同源互化(2分)。
46.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2分),受十二经脉气血的濡养和调节(1分)。
47.阳盛格阴:是指阳热偏盛至极,深伏于里,阳气被遏,郁闭于内,不能外达于肢体而将阴气排斥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2分),形成真热假寒证(1分)。
48.辨症求因:以疾病的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病证的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3分)
49.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3分)
五、问答题(50~53题,计22分)
50. 宗气是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其生成来源有二:一是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二是肺从自然界中吸入的清气。二者在肺中相结合而生成宗气,积于胸中气海(2分)。宗气聚于胸中,通过上出息道、贯注心脉及沿三焦下行的方式布散全身(1分)。宗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上走息道以行呼吸、贯注心脉以行血气和下蓄丹田以资先天元气(2分)。
51.正气,是一身之气相对邪气时的称谓,是指人体内具有抗病、祛邪、调节、修复等作用的一类细微物质(1分)。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1分)。正气和邪气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其中,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1分)。正气在发病中的作用体现在:正虚感邪而发病;正虚生邪而发病;正气的强弱可决定发病的证候性质(1分)。邪气在发病中的作用体现在:邪气是导致发病的原因;影响发病的性质、类型和特点;影响病情和病位;某些情况下在发病中起主导作用(1分)。
52.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呼吸运动及阴阳相互资生三个方面。 ①水液代谢:肺主行水,为水之上源;肾主水液代谢,为主水之脏。肺气宣发肃降而行水的功能,有赖于肾气及肾阴肾阳的促进;肾气所蒸化及升降的水液,有赖于肺气的肃降作用而下归于肾或膀胱(2分)。 ②呼吸运动:肺主气而司呼吸,肾藏精而主纳气。人体的呼吸运动,虽为肺所主,但亦需肾气的纳气功能协助。只有肾精及肾气充沛,封藏功能正常,肺吸入的清气才能经过其肃降而下纳于肾,以维持呼吸的深度(2分)。 ③阴阳相互资生:金为水之母,肺阴充足,下输于肾,使肾阴充盈;肾阴为诸阴之本,肾阴充盛,上滋于肺,使肺阴充足。肺阴不足与肾阴不足,既可同时并见,亦可互为因果,最终导致肺肾阴虚内热之候。肾阳为诸阳之根,能资助肺阳,共同温暖肺阴及肺津,推动津液输布(2分)。
53. ①痰饮的形成,多为外感六*,或七情内伤,或饮食不节等,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化不利,水液代谢障碍,水液停聚而形成。由于肺、脾、肾、肝及三焦等对水液代谢起着重要作用,故痰饮的形成,多与肺、脾、肾、肝及三焦功能失常有关。如肺失宣降,津液不布,水道不利,则聚水而生痰饮;脾失健运,水湿内生,可以凝聚生痰;肾阳不足,水液不得蒸化,也可停而化生痰饮;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津液停积而为痰为饮;三焦水道不利,津液失布,也能聚水生痰(3分)。 ②痰饮的致病特点为:阻滞气血运行;影响水液代谢;易于蒙蔽心神;致病广泛,变幻多端(3分)。
中医四大基础理论
学习中医需要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因此入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
1.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中医的 步是掌握中医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知识。建议先从中医基础理论入手,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了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中医学的认识方法和治疗思路等。
2.学习中医药材:中药是中医治疗的基础,学习中医需要掌握中药的基本概念、分类、功效和使用方法等。可以通过学习中药学的基本知识,如中药的药性、归经、药用部位、用量等来深入了解中药。
3.学习中医诊断:中医诊断是中医治疗的关键,需要学习中医的辨证论治理论和诊断方法,如望、闻、问、切四诊法、八纲辨证法、五脏六腑辨证法等。
4.实践中医治疗技术:中医治疗技术是中医学的实践应用,需要通过实践来掌握。建议通过实践、实习、师徒传承等方式来学习中医治疗技术。
在自学中医过程中,建议先找到 的中医学习资料和教材,阅读中医学经典著作、参加中医学习交流活动、寻求中医名医指导等方式来进行学习。同时也需要注重实践,多积累临床经验。由于中医学的知识和技能门槛较高,初学者可以先从中医学基础理论入手,逐步深入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
中医四大基础是四种学说,也就是中基、中诊、中药、方剂。中药学、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中医讲究的是望闻问切,而且中医的理论也是博大精深,中医的治疗历史比较悠久,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所以当患者出现身体不适时,可以选择到医院的中医科进行检查,通过中医的望闻问切基本可以了解疾病的原因,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一些中药的方剂进行治疗。
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本形成,之后历代均有总结发展。除此之外对汉字文化圈 影响深远,如日本医学、韩国韩医学、朝鲜高丽医学、越南东医学等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 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
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 、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好了,关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 上一篇: 种植草药
- 下一篇: 狗尾草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