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在身边中国最专业的食疗门户网站。为社会各界网民为客户提供更多更慢更慢食疗保健知识,涵盖食疗常识,食疗食疗,运动食疗,身心身心健康食疗方法,春夏秋冬冬夏食疗资讯等内容,是您身心身心健康生活的好帮手!

首页 >  综合资讯 正文

风热头痛,宜用芎芷石膏汤加减。风湿头痛宜用羌活胜湿汤加减。

juzi 1970-01-01 08:00:00 综合资讯 0℃

风热头痛,宜用芎芷石膏汤加减。风湿头痛宜用羌活胜湿汤加减。

我非常愿意为大家解答关于风热头痛,宜用芎芷石膏汤加减。风湿头痛宜用羌活胜湿汤加减。的问题。这个问题集合包含了一些复杂而有趣的问题,我将尽力给出简明扼要的答案,并提供进一步的阅读材料供大家深入研究。

文章目录列表:

风热头痛,宜用芎芷石膏汤加减。风湿头痛宜用羌活胜湿汤加减。

2.慢性鼻窦炎的治疗药方有哪些?

症状:起病急,头呈胀痛,甚则头痛如裂,发热或恶风,口渴欲饮,面红目赤,便秘溲黄,舌红苔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

方药:芎芷石膏汤。

方中以川芎、白芷、菊花、石膏为主药,以疏风清热。川芎、白芷、羌活、藁本善止头痛,但偏于辛温,故伍以菊花、石膏校正其温性,变辛温为辛凉,疏风清热而止头痛。

应用时若风热较甚者,可去羌活、藁本,改用黄芩、山栀、薄荷辛凉清解。发热甚,加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若热盛津伤,症见舌红少津,可加知母、石斛、花粉清热生津。若大便秘结,口鼻生疮,腑气不通者,可合用黄连上清丸,苦寒降火,通腑泄热。

风湿头痛

症状: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小便不利,大便或溏,苔白腻,脉濡。

治法:祛风胜湿。

方药:羌活胜湿汤。.

该方治湿气在表,真头痛头重证。因湿邪在表,故以羌活、独活、防风、川芎、藁本、蔓荆子等祛风以胜湿,湿去表解,清阳之气得布,则头痛身困可解;甘草助诸药辛甘发散,并调和诸药。若湿浊中阻,症见胸闷纳呆、便溏,可加苍术、厚朴、陈皮等燥湿宽中。若恶心呕吐者,可加生姜、半夏、藿香等芳香化浊,降逆止呕。若见身热汗出不畅,胸闷口渴者,为暑湿所致,宜清暑化湿,用黄连香薷饮加藿香、佩兰等。

慢性鼻窦炎的治疗药方有哪些?

我导读

发热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之一,许多疾病皆可出现。发热的原因很多,外因多为六淫、伤损、饮食不节等,内因多为情志不畅、过度劳累、气血不和、脏腑失调等。治疗发热的方法多样,王道瑞教授总结了三十种。

01 辛温解表退热法

凡风寒之邪所致外感发热,无论其有汗、无汗,皆宜发汗逐邪以退热。但不可大汗,以防伤津损阳之弊。 治疗用麻黄汤、桂枝汤、香苏饮等方,药取麻黄、桂枝、荆芥、紫苏叶、防风、白芷、 藁本 、生姜、葱白等品。

02 辛凉解表退热法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风热之邪不仅侵犯肌表,而且易从口鼻而伤至肺金。肺为娇脏,最忌火灼。故治宜辛凉轻清透散,祛邪而不伤津。 常用银翘散、桑菊饮等方,药取桑叶、菊花、薄荷、牛蒡子、前胡、银花、连翘、豆豉、蝉衣、葛根、柴胡等品。

03 祛风除湿退热法

风湿之邪,或风寒湿三邪侵犯肌体,邪易滞留肌表,以头身重楚为特征。其治既要辛温祛风散寒,又要苦温和甘淡除湿。 常用神术散、九味羌活汤、荆防败毒散、麻杏薏甘汤、羌活胜湿汤等方。药取防风、羌活、独活、白芷、苍术、藁本、荆芥、细辛、薏苡仁等。

04 解暑化湿退热法

夏暑外感,因贪凉而易夹湿,故治之以清热解暑为要,兼以化湿和中。 常用新加香薷饮、黄连香薷饮、藿香正气散等方,药取香薷、藿香、佩兰、豆豉、银花、连翘、薄荷、黄连、黄芩、荷叶、厚朴、苍术、扁豆花等。

05 芳香化湿退热法

湿温之邪困遏于肌表,上焦肺卫不宣,治宜芳香宣化,表里之湿兼治。 常用藿朴夏苓汤、三仁汤等方,药取藿香、佩兰、白蔻仁、杏仁、薏苡仁、厚朴、豆豉、通草、茯苓、泽泻、滑石等。

06 辛凉甘润退热法

外感温燥,肺津受损,宜辛凉透邪,甘润生津。 常用桑杏汤、桑菊饮、清燥救肺汤等方。药取桑叶、菊花、连翘、薄荷、杏仁、前胡、桔梗、贝母、麦冬、沙参等。

07 和解少阳退热法

邪在半表半里,半表之寒未解,半里之热已生,故寒热往来交作。 治当和解之,以仲景柴胡剂,如小柴胡汤、四逆散、柴胡桂枝汤等,药取柴胡、桂枝、生姜、黄芩、枳实(壳)、芍药、半夏、薄荷、石膏等。

08 辛寒清气退热法

凡热在气分,或阳明经证,悉可用此法。 即以仲景白虎汤为主方治之,药取石膏、知母、寒水石、山栀、芦根、竹叶、粳米等。

09 通腑泻热法

胃肠热结,腑气不通。六腑以通为顺,以通为用。治宜釜底抽薪,荡涤腑实。 方用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增液承气汤等剂,药取大黄、芒硝、枳实、厚朴、牵牛子、羊蹄、何首乌、玄参等。

10 苦寒解毒泻热法

热扰胸膈、心火亢盛、肝火上炎等证,皆宜苦寒解毒泻火以除热。 常用栀子豉汤、黄连解毒汤、大黄黄连泻心汤、导赤散、当归龙荟丸等方,药取山栀、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大黄、木通、竹叶、板蓝根、大青叶、夏枯草、决明子等。

11 宣肺清热法

邪热壅肺,肺不宣降,热而喘满,治宜清肺宣肺。 常用麻杏甘石汤、桑菊饮、《千金》苇茎汤加味等,药取杏仁、麻黄、石膏、芦根、桑叶、菊花、连翘、银花、鱼腥草、黄芩、山栀、贝母、瓜 、桔梗等。

12 清利肝胆退热法

热郁肝胆、肝火上炎、肝胆湿热等证,其治当苦寒泻热,化湿利胆。 常用龙胆泻肝汤、蒿芩清胆汤、当归龙荟丸等方。药用龙胆草、黄芩、黄连、山栀、黄柏、板蓝根、青黛、大青叶、蒲公英、羚羊角、夏枯草、青蒿、木通、车前子、泽泻、滑石、茵陈、竹茹等。

13 清利湿热法

湿热为害,蕴结三焦,内扰脾胃肠道,治宜清热利湿。 常用杏仁滑石汤、甘露消毒丹、王氏连朴饮、茵陈蒿汤等,药取滑石、黄芩、黄连、黄柏、山栀、茵陈、石菖蒲、木通、泽泻、薏苡仁、杏仁、竹茹、白蔻仁、厚朴、苍术等。

14 清气凉血退热法

气分血分皆受热灼,治当气血两清。 常用化斑汤、玉女煎、凉营清气汤等方,药取石膏、知母、丹皮、赤芍、生地、玄参、犀角、山栀、竹叶、芦根等。

15 清营泄热法

凡热入营分,邪传心包,皆宜凉营清透,泄热解毒,叶桂云:“入营犹可透热转气。” 常用清营汤、导赤清心汤、清宫汤、神犀丹等方,药取犀角、丹参、玄参、生地、竹叶、黄连、连翘、银花、麦冬、丹皮、木通、莲子、豆豉、紫草、板蓝根、天花粉等。

16 清心开窍退热法

热陷心包而致窍闭神昏,或痰热闭窍等,皆当凉开窍闭,清心豁痰。 常用牛黄清心丸、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等,药取犀角、牛黄、冰片、麝香、羚羊角、黄连、黄芩、山栀、滑石、石膏、郁金、石菖蒲、朱砂、玳瑁、天竺黄等。

17 镇惊退热法

“重能镇怯”,因惊恐得之,当重镇安神,调达气血。 常用磁朱丸合四逆散服之,或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等,药取朱砂、磁石、琥珀、龙骨、龙齿、牡蛎、石决明、柴胡、枳壳(实)、芍药、黄芩、桂枝、半夏、茯苓等。

18 解郁舒肝退热法

肝经郁热,皆宜疏解理气,调和气血。 常用柴胡疏肝散、四逆散、丹栀逍遥散、大柴胡汤等方,药取柴胡、香附、川芎、郁金、青皮、枳壳(实)、芍药、当归、丹皮、山栀、黄芩、薄荷、桑叶等。

19 凉血化瘀退热法

凡瘀血化热、热与血结(蓄血),或热入血分,而成瘀者,正可按叶桂所说“只须凉血散血”,即施此法。 常用犀角地黄汤、桃仁承气汤、犀地清络饮等方,药取丹皮、赤芍、桃仁、犀角、生地、大黄、丹参、山栀、水蛭、虻虫、牛膝、益母草、三七等。

20 消食导滞退热法

饮食不节,宿食内停,积而化热,必当消导通腑,涤热外出。 常用枳实导滞汤,木香槟榔丸、保和丸等方,药取黄芩、黄连、连翘、枳实、槟榔、青皮、木香、陈皮、莪术、神曲、白术、苍术、麦芽、谷芽、山楂、鸡内金、大黄、牵牛子等。

21 涌吐退热法

痰浊、宿食积于胸膈胃脘,蕴结化热,温温欲吐者,当从吐法,所谓“其在上者,因而越之”。 常用瓜蒂散、盐汤探吐方等。

22 滋阴泻火法

阴虚火旺、心肾不交证,多施此法以苦寒泻热,甘寒咸寒滋阴壮水。 常用黄连阿胶汤、大补阴丸、知柏地黄汤等方,药取生熟地黄、山茱萸、阿胶、山药、何首乌、枸杞子、女贞子、白芍、龟板、知母、黄柏、黄芩、黄连、鸡子黄等。

23 养阴清肺退热法

肺热阴伤,热灼肺络等,皆宜甘寒凉润,养阴清热。 常用养阴清肺汤、百合固经汤、沙参麦门冬汤等方,药用生熟地黄、玄参、贝母、丹皮、芍药、百合、麦冬、桔梗、沙参、山栀、芦根、黄芩、薄荷、连翘等。

24 补肺滋肾退热法

肺肾阴虚,金水两竭,治当咸寒滋肾,甘凉清润肺金。 常用月华丸、秦 鳖甲散等方,药取生熟地黄、天冬、麦冬、阿胶、鳖甲、知母、秦 、地骨皮、青蒿、贝母、獭肝、龟板、沙参、山药等。

25 滋补肝肾退热法

肝肾阴亏,耗伤精血,一要养其阴液,二要滋补精血。 常用杞菊地黄汤、左归饮、一贯煎等方,药取熟地、山萸肉、枸杞子、女贞子、山药、龟板、麦冬、何首乌、菊花、当归、阿胶、知母、丹皮等。

26 养阴透热法

邪留阴分,余热作祟,且正气已虚,当扶正养阴,透邪外出。 常用青蒿鳖甲汤,以生地、鳖甲、丹皮、知母、天花粉之类滋阴扶正,取青蒿、秦 之品透散清解阴分之余热。

27 养血育阴退热法

血虚,阴亦损,阳凑之而发热,宜当补血育阴。 常用四物汤、补肝汤、归芍地黄汤等方,药取熟地、当归、芍药、丹参、鸡血藤、阿胶、川芎、枸杞子、何首乌、酸枣仁、桑椹等。

28 甘温益气退热法

气虚而卫阳不足,故发热且伴形寒恶风,治当益气升阳,甘温除热。 常用东垣补中益气汤类方主之,药取黄芪、人参、党参、白术、苍术、当归、陈皮、山药、茯苓、炙甘草、柴胡、升麻等。

29 补益气血退热法

气血两虚,低热迁延,治在心脾,补气养血。 常用归脾汤、八珍汤、当归补血汤、人参养荣汤等方,药取人参、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当归、熟地、白芍、酸枣仁、川芎、丹参、炙甘草、龙眼肉等。

30 表里双解退热法

凡表里同病而发病者,皆宜此法,即外散表邪,内清泄里热之治。 常用防风通圣散、三黄石膏汤、双解散、凉膈散等方。药取荆芥、防风、麻黄、薄荷、柴胡、山栀、黄芩、黄连、大黄、芒硝、石膏、连翘、滑石、赤芍、甘草等。

上述诸法,不是孤立的,在临床应用时往往紧密相连,甚至一个患者要施治多法才能痊愈。因此,医者要圆机活法,随证施治。

好书推荐

学中医,总绕不过伤寒温病,若你想深入了解这方面的知识,这本书值得一看。

本书是作者在金方书院举办的中医学习班之讲稿,经整理而成,有五部分内容组成: 部分为“《伤寒论》讲座”,第二部分为“谈谈清代名医叶桂与吴瑭”,第三部分为“发热论治三十法”,第四部分为“中医古代文化与中医药学”,第五部分为“《医易义》释译”。本书涉及不少中医古医籍原著内容,故不少古文字与今天所用有异,如“脏腑”二字,古为“藏府”;“硬”,古为“鞭”等,往往引用时仍保留古字。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中医学用心得集——伤寒温病讲稿》(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王道瑞主编),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 悦读中医 推荐发表,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何为细辛、防风?

慢性鼻窦炎是鼻窦黏膜的慢性卡他性或化脓性炎症,多因急性鼻窦炎反复发作未彻底治愈而迁延所致,以双侧发病或多窦发病常见。临床表现以鼻流浊涕、鼻塞、头痛经久不愈为主症。

本病属于中医学“鼻渊”范畴,是鼻科慢性常见病、多发病之一,病程较长,缠绵难愈。古代医家又将本病命名为“脑漏”、“脑渗”、“控脑痧”等。

方一二陈汤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半夏6克,橘红15克,白茯苓12克,甘草6克。

功用宣肺化痰,祛浊通窍。

主治痰浊阻肺鼻流白黏涕,量多,鼻塞,头昏。

方解方中半夏、茯苓燥湿化痰;陈皮、甘草理气和中。可加白芷、厚朴、苍术等加强化浊祛痰之力,加辛夷、苍耳子、石菖蒲等宣通鼻窍。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陈皮能刺激呼吸道黏膜,使分泌物增多,利于排除;茯苓能提高单核细胞的吞噬能力,促进体液免疫力。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2次。

方二辛夷清肺饮

出处《医宗金鉴》

组成辛夷花9克,生甘草6克,石膏24克,知母15克、栀子12克,黄芩6克、枇杷叶12克,升麻12克,百合12克、麦冬12克。

功用宣肺清热,解郁通窍。

主治肺经蕴热涕黄量少,鼻塞;检查见鼻肌膜红肿,中鼻道有脓涕,可有头痛、咽痒、咳嗽,吐少量黄痰等。

方解方中以辛夷宣畅肺气,散邪通窍;升麻、枇杷叶、黄芩、山栀子、石膏、知母清热泄肺;百合、麦冬润肺养阴;甘草调和诸药。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石膏能降低血管通透性,有消炎、抗水肿作用,煅制后能收敛黏膜、皮肤等组织,减少分泌。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2次。

方三温肺止流丹

出处《辨证录》

组成诃子3克,甘草3克,桔梗9克,鱼脑骨(煅过存性)15克、荆芥1.5克,细辛1.5克,人参1.5克。

功用温补肺脏,散寒通窍。

主治肺气虚寒间歇性鼻塞,鼻涕黏白,嗅觉减退,头昏头胀。

方解人参、甘草、诃子补肺敛气;细辛、荆芥疏散风寒;桔梗、鱼脑石散结除涕。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诃子对白喉杆菌、痢疾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及金 葡萄球菌等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另有抗流感病毒的作用。

用法上药研细末,糊丸,每服5克,每日2次。

方四参苓白术散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炒扁豆24克,人参12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陈皮9克,怀山药12克,莲子肉9克,薏苡仁9克、砂仁3克、桔梗6克,炙甘草6克。

功用健脾利湿,益气通窍。

主治脾气虚弱鼻涕白黏或黄稠,量多,头昏重,嗅觉减退,鼻塞较重。

方解人参、白术、茯苓、甘草补脾益气;山药、扁豆、薏苡仁、砂仁健脾渗湿;桔梗开宣肺气,祛痰排脓。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术具有促进血液循环作用。人参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及白细胞的吞噬能力。茯苓能提高单核细胞的吞噬能力,促进体液免疫力。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2次。

方五肾气丸

出处《济生方》

成熟地黄24克,炒山药12克,山茱萸12克,泽泻12克,茯苓12克,牡丹皮15克,官桂9克,炮附子6克,川牛膝9克,车前子9克。

功用温补肾阳,散寒通窍。

主治肾阳虚衰鼻涕清稀,量多不止,鼻塞,嗅觉减退,鼻痒,喷嚏时作,每遇风冷则症状加重。

方解方中六味地黄汤滋肾健脾,以资化源;附子、肉桂温肾壮阳;牛膝、车前子补肾利水。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山茱萸对金 葡萄球菌、志贺痢疾杆菌、绿脓杆菌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2次。

方六通窍活血汤

出处《医林改错》

组成桃仁12克,红花9克,赤芍12克,川芎12克,老葱3根,生姜9克,大枣5枚,麝香0.3克,黄酒半斤。

功用活血化瘀,解毒除渊。

主治气血瘀阻鼻涕白黏或黄稠,鼻塞较甚,头昏沉闷痛,痛无定时,迁延不愈。

方解方中以桃仁、红花、川芎、赤芍活血化瘀,疏通脉络,以导滞通窍;以麝香芳香通窍,老葱、姜枣调和营卫。

药理红花黄素可增加与改善纤维蛋白溶酶活性,改善微循环。赤芍对伤寒杆菌、金 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有较强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也有一定抑制作用。

用法将前7味煎一盅,去滓,将麝香入酒内再煎二沸,临卧服。

方七银翘辛夷汤

出处《中医内科临床治疗学》

组成银花9克,连翘12克,辛夷3克,山栀3克,黄芩3克,桑叶9克,荆芥6克,薄荷3克,桔梗6克,生甘草3克,丝瓜藤10克。

功用疏风清热解毒。

主治鼻渊因风热上乘,肺失宣利,热毒壅盛,熏蒸鼻窍者,见鼻流浊涕,腥臭气秽,黏稠不易擤出,鼻塞不通,头痛昏胀,眉棱骨痛,或发热恶寒等。

方解方中银花、连翘清热解毒;与荆芥、桑叶、薄荷同用疏散肺热,透达表邪;黄芩,山栀清泻肺火;辛夷入肺经而通鼻窍;丝瓜藤化痰湿、通鼻络;桔梗引诸药入肺经,直达病所;甘草调和诸药,共为轻清上行,解毒通窍之剂。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金银花、连翘均具有抗炎、解热、提高免疫功能,促进白细胞吞噬功能。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2次。

方八辛前甘桔汤

出处《中医杂志》

组成辛夷、防风各6克,前胡、天花粉各9克,薏苡仁12克,桔梗9克,甘草3克。

功用祛风化痰,利湿通窍。

主治脾胃湿热型鼻渊。

方解方中辛夷、防风、前胡辛温祛风;天花粉滋阴清热;薏苡仁、桔梗健脾利湿化痰通窍。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防风对金 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桔梗可增强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增强白细胞杀菌能力。天花粉对多种杆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等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对真菌也有抑制作用。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2次。

方九白芷黄芩汤

出处《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

组成白芷、黄芩各30~60克。

功用清热通窍。

主治额窦炎。

方解方中白芷散风邪通窍;黄芩清热解毒,两药共奏清热通窍之功。

药理现代实验研究表明白芷含有多种呋喃香豆素,对多种病毒、革兰氏阳性菌、致病真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提取液有镇痛、消炎、解热作用。

用法水煎二汁,早晚分服,每日1剂。

方十牛氏通窍汤

出处《陕西中医》

组成辛夷、苍耳子各12克,黄芩、防风、升麻、藁本、荆芥、牛蒡子、蝉蜕各9克,连翘、川芎各10克,白芷15克。

功用疏风清热通窍。

主治肺经风热所致鼻渊。

方解方中辛夷、苍耳子、防风、升麻、藁本、荆芥、牛蒡子、白芷疏散风邪;黄芩、蝉蜕、连翘清热解毒;川芎行气通窍。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黄芩具有较广的抗菌谱,其中对金 葡萄球菌和绿脓杆菌作用较强;其抑菌主要有效成分为黄芩素和黄芩苷,还有促进淋巴细胞转化作用。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2次。

方十一镇痛饮

出处《四川中医》

组成鱼腥草30克,黄芩、钩藤各15克,羌活、防风、苍耳子各12克,川芎、白芷、蔓荆子各10克,僵蚕、甘草各9克,白附子6克。

功用清肺泄热,消肿排脓,活血止痛。

主治额窦炎,头额胀痛朝重暮轻,鼻塞多涕者。

方解方中鱼腥草清肺泄热排脓,羌活、防风、苍耳子、白芷、蔓荆子散风邪;黄芩泄热解毒;钩藤、僵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白附子、川芎行气止痛。

药理药理研究表明,鱼腥草有较好的抑制卡他球菌、流感杆菌、肺炎球菌、金 葡萄球菌等细菌的作用。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2次。

方十二取渊汤

出处《辨证录》

组成辛夷6克,当归30克,柴胡12克,栀子9克,玄参30克,贝母30克。

功用清肝活血通窍。

主治鼻塞不通,鼻流浊涕,适用于鼻渊肝胆火热证。

方解方中辛夷辛温散邪;柴胡、栀子清肝泻火;玄参、当归、贝母活血散结通窍。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柴胡煎剂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有增强作用,对病毒亦有抑制作用,当归有抗炎、抗菌、止痛作用,又有促进淋巴细胞转化的功能。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2次。

  防风:(解表:发散风寒药)辛、甘,微温。归肺、膀胱、肝、脾经。

  功效

  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应用:

  1、主要用于感冒风寒所致的头痛、身疼、恶寒等。常与荆芥相须为用,或与紫苏配伍,均可增强祛散风寒的作用。若属风热壅盛,目赤肿痛之证,亦可用本品与荆芥、薄荷、黄芩等配伍,以祛风清热。

  2、用于感风湿或风湿痹痛。常与羌活、独活、川芎等配伍,以增强祛风除湿和止痛的功效,如羌活胜湿汤。

  3、可用于破伤风。常与天南星、天麻等配伍,内服或外敷,取其祛风止痉,如玉真散。

  [用量、使用注意、禁忌]

  3—9克

  使用注意:

  痉病不因外风影响者慎用。

  细辛:(解表:发散风寒药)辛,温。归肺、肾经。

  功效:

  发散风寒,祛风止痛,温肺化饮。

  应用:

  1、最适用于阳虚外感,寒邪入里而见无汗、恶寒、发热、脉沉等。常与麻黄、附子配伍,以共奏温经散寒的功效,如麻黄附子细辛汤。若用于感冒风寒或风湿所致的头痛、身痛,常与羌活、防风、白芷等祛风止痛药同用。

  2、用于风湿痹痛、风寒头痛和齿痛。风寒湿痹,肢节冷痛,可与桂枝、附子、麻黄等配伍;风寒头痛,常与白芷、川芎配伍。至于齿痛,除可与藁本、白芷配伍,用于风冷齿痛外,亦可与石膏、蔓荆子配伍,用于胃火齿痛。现代也用于拨牙和脓肿切开。以本品配生半夏、生南星、生草乌等共研细末,酒精浸泡涂患处,有麻醉止痛的功效。

  3、用于肺寒咳嗽,痰多清稀。常与干姜、五味子、半夏配伍,共奏温肺化痰、止咳的功效,如小青龙汤。

  此外,又可用于口舌生疮。配黄连研末撒布患处;或单用本品研末,加水和蜂蜜调成糊状,敷于脐部。

  [用量、使用注意、禁忌]

  1.5—6克。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阴虚阳亢的头痛忌用。

今天的讨论已经涵盖了“风热头痛,宜用芎芷石膏汤加减。风湿头痛宜用羌活胜湿汤加减。”的各个方面。我希望您能够从中获得所需的信息,并利用这些知识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果。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讨论,请随时告诉我。

Tags: 头痛 作用 每日 石膏 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