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在身边中国最专业的食疗门户网站。为社会各界网民为客户提供更多更慢更慢食疗保健知识,涵盖食疗常识,食疗食疗,运动食疗,身心身心健康食疗方法,春夏秋冬冬夏食疗资讯等内容,是您身心身心健康生活的好帮手!

首页 >  综合资讯 正文

汪昂的主要成果

juzi 1970-01-01 08:00:00 综合资讯 0℃

汪昂在学习医学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素问、《灵枢》、《理智深刻,包容弘博》,是医生必读的经典。但编卷繁复,文字古奥,病症脉候,针灸处方药,错杂出;“又回答了问题,很难观看”。历代有不少医生对《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经》)进行了整理、编写、校订、注释,但很多内容复杂,重点不清,不便于掌握内容要领。他赞赏元代滑寿在《读素问钞》中将《素问》不同内容分12项摘录的编纂法,模仿其方式,选录《素问》,分析《灵枢》的主要内容(不含针灸),分为脏象、经络、病机、脉要、看病、运、审治、生死、杂论等9篇斟酌各学说简注,编成《素问灵枢类纂约注》2卷,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序刊。他认为《素问》必须兼治诸法,文字重于说理,《灵枢》偏重针灸、经络,相当一部分内容体现在术数上。因此,编辑后的各原文以《素问》为主,以《灵枢》为副,但对详细的内涵大致进行了概括。为了方便读者阅读,引用的《内经》原文均标明出处,避免相互参照错误。虽然在《内经》正编中被删去了,但段落依然前后连贯,不会割裂原文的弊端,比《读素问钞》更有特色。原作经过汪氏再分类编辑,增强了系统性。其中注释由唐代王冰、明代马莳、吴昆和清代张志聪等诸家研究注释《内经》的著述,并结合个人学习《内经》心得,可自由阐述自己的意见。他在这本书的序言中谈到他如何编纂这本书时说:“或节其繁,或辨其谬误,或使其文义滞涩,或不详,或不足。”。立论多比较恰当,力求解释《内经》的奥义含义。他在编写过程中精选了《内经》原文(多系学术价值比较明显,或对临床有指导意义的内容),由于分类有序,注释比较语义简洁,简洁扼要,因此该书在《内 经》的节注本中非常有影响后世也有人把它作为《内经》的教材。以上基本反映了汪氏在医学理论上的造诣和著述成果。

汪昂本草在普及学、处方学的著述方面,有特别显著的贡献,对后世的影响相当广泛。本草学自《神农本草经》(汉代约成书)问世以来,历代著作相当丰富。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集思广益,论述精博,全面载药1892种,为本草学的研究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这本书卷很多,读不完,对初学入门很不方便。另一方面,《本草蒙筌》、《药性歌赋》等书还拘泥于文字的对偶,阙略还很多,需要但没有准备。另外,上述几部本草著作只阐述了某些药物治疗某些疾病,但未说明主治的理由,即偶有解释性者,大多分析不详,文字表达不清,流畅,影响本草学知识的普及。面对这样的现状,汪昂决心在“备”、“要”两个字上下功夫,编写以介绍药性、主治为主的具有普及性的本草专著。他专心致志研究历代本草,博采诸家学说,以李时珍《本草纲目》和缪希雍《本草经疏两部为主,删改简单,从博中恢复承诺,经常使用400多种药物,约于康熙20年(1681、编辑《本草备要》一书。10年后,他又补充60余种,取名为《增补本草备要》,出版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后世也沿袭旧名《本草备要》。全书共分八卷,卷首有《药性总义》一篇,概述了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配伍、归经、效用、禁忌及炮击的重要性。后将470余种药物分为草部、木部、果部、谷菜部、金石水土部、鸟兽部、鱼介鱼虫部和人部,分类介绍。各药首先判别其气、味、形、色,其次阐述其经络、功能和主治。以“十剂”宣传,通、补、泻冠,土特产、修治、畏恶后附着,并对多种药物标明毒性、服法、饮食禁忌、采药时间、别名、功效及真伪鉴别等。另外还有400多张图纸。这本书体裁新颖,选药精要,对临床最常用的药物几乎没有网罗,而且文字清晰流畅,易于记忆。

汪氏关于药物,注意引用本草名著的精要说进行概括。在学术观点方面,师古而非泥古,可以折衷论述前贤,有很多创意。书中既有十八反、十九畏的内容,又根据临床实践提出异议,不拘泥于前人的“逆畏”之说,其药的性质,数以百计,但一定要参考自己的意见,判断其曲直的是非。本书是本草的专著,为了更切合临床参考,对药物一定要参考论证,并相互解释药性结合病证或病因,将中医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学理论和药物学内容溶解于一炉,贯彻辨证论治原则,使读者能有规律地遵循派药变法,既有道理,又实用。因此,该书自刊行以来广为流传,有60多种刊物,其中最早有康熙三十三年(1694、的刻本,以及1729年的日刻本等。这本书论述通俗,说明清晰易懂,对本草学知识的普及有很大影响,可以说是国内第一部普及性本草名著。清代以前,历代医家编写的方书不少。医疗方面的分类,方剂理论等方面也被阐明,不过,方解方面不太用力。金成无己的《伤寒明理论》对制法理进行了论述,但上述医方仅20首。明代吴昆著《医方考》,其注解医方虽较成氏有所增加,但多仅限于个人见识,其义述理尚不充分,收方范围也不广。汪昂医生认为应该知道方法,也应该知道方法的解。不然的话,“执死之方治病,不误祸患于人者数希”。考虑到这一点,他在撰写《本草备要》的同时,仿照宋代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及吴昆《医方考》的遗意,广泛博采众说,于康熙21年(1682、撰写《医方集解》一书为辅,相互运用资金。该书共3卷,选购处方近700首(含正方及附属方),按功能分为补养、发布、喷吐、攻里、表里、和解、理气、理血、祛风、祛寒、清暑、利湿、润燥、泻火、祛痰、消导、收涩、杀虫、明目、瘘、经产共21门。各门之首,简述其功能、适应症及主治病证的病因病机。在各处方名下,简注功效及处方来源,下面列举主治病证、处方药组成,再次进行方义解释和处方加减等,并对各处方治疗病证的病源、脉候、脏腑、经络及治疗方法,无不备录。书后附有“急救良方”一章,记载了20多种意外或危险证件的急救方法,以备急用。

书后附《勿药元解释》一卷,简明扼要、流畅的笔触阐述了读者防病养护的重要性。汪昂编辑各方,多为临床常用名方,多为药味提炼、药性温和、效果可靠者。其选择范围被历代医学书籍广泛采用。择方宗旨是以理法精当、实用有效为原则,多为名医创用方,也有名不见经传的医家见效方,体现了其客观、求真的态度。书中记载的后世常用的几种名方(百合固金汤、金锁固精丸等),由于原始文献散失,幸好被收载于汪昂传世。在处方分类方面,汪氏参考“十剂”学说,按功能分类扩充,并结合前贤的见解,建立了将处方学根据病因和治疗方法综合归纳的分类方法。该处方分类法比较完善,便于临床应用,使处方学成为不依赖于本草学或病证学的独立学科。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到同类药方的相关内容,便于根据疾病选择药方,同时也避免了同一个药方的重复。这不仅对当时,对后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汪昂以后的方剂学专著(吴仪洛《处方切用》、张秉成《处方便宜读》等)多沿袭此法进行分类,现行出版的《方剂学》教材也基本沿袭了汪昂的医方分类法。在对各方面的方解方面,汇集了汪氏古今数十位医学家的学术精髓,上至《内经》、《伤寒杂病论》,下至金元四大家和明代、清初诸贤之论,均作了选录、博览约、附己见,说明了立方的奥秘。他的释放者着眼于“辨证论者”、“虽说是方解,但病源脉候、脏腑经络、药剂疗法、准备不到位”,释放者与临床密切结合,从而使理、法、方、药相应贯通,为后世处方书的释放者建立了规范。《医方集解》因有以上特点,问世后流传甚广,对后世影响甚大,成为中医门道书的重要著作。出版物多达50多种,现存最古老的是康熙21年(1682、刻本。

《医方集解》刊行后,通过十多年的实践,汪昂编写了读者能在较短时间内学习掌握临床常用处方的著作《汤头歌诀》,康熙三十三年(1694、刊行。该书选取常用处方药300余首,编排流畅易读的七言歌诀200余首,每种处方下注简注,补方歌是由于音韵的限制或缺乏简略。汪氏本编辑的特点在于粗分类(按功能分为20门,类似于《集解》),便于查询,并指出:“歌不分方,方不分文,药味引药,皆周明,并展示古人用药傍类之妙,便于裁剪。”。这本书深受初学者的欢迎,流传甚广,对后世方剂学的教与学有很大影响。有30多种刊物。后人仿照此例编纂方歌、补充、改编、增注、白话解,不计其数。学中医者多以此书为入门书。

Tags: 分类 处方 后世 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