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在身边中国最专业的食疗门户网站。为社会各界网民为客户提供更多更慢更慢食疗保健知识,涵盖食疗常识,食疗食疗,运动食疗,身心身心健康食疗方法,春夏秋冬冬夏食疗资讯等内容,是您身心身心健康生活的好帮手!

首页 >  运动养生 正文

什么穴位提神醒脑?

juzi 1970-01-01 08:00:00 运动养生 0℃

什么穴位提神醒脑?

现在,我将着重为大家解答有关 什么穴位提神醒脑?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关于 什么穴位提神醒脑?的话题,我们开始讨论吧。

文章目录列表:

什么穴位提神醒脑?

2.什么叫穴位,功效是什么

有时候身体会感觉有些困倦,但是白天的时候再工作或者学习的时间段,是不宜睡觉的,可是精神状态差,降低了自身的效率,需要及时提神醒脑, 一些穴位有帮助提神醒脑的作用,那么 什么穴位提神醒脑? 哪些穴位帮助提神?

1、太阳穴

位置:太阳穴位于头部侧面,眉梢和外眼角中间向后一横指凹陷处。

功效:经常用指腹 太阳穴能够醒脑明目,祛风镇痛。特别是对于眼睛疲劳、头痛、偏头痛的人效果不错。

2、头维穴

位置:头维穴位于头侧部发际里,发际点(用手按发角会感到疼痛处)向上一指宽的位置。嘴巴动的时候肌肉也会动之处。

功效:经常用指腹 能够提神醒脑,特别适用于目眩、头痛、眼睛疲劳的人。

3、风池穴

位置:风池穴位于颈部耳后发际下凹窝内,与耳垂齐平,压上去会有酸胀感。

功效:按压风池穴可以适当地用力按压,能够有效清头明目、提神醒脑、通脑活络。

4、脑户穴

位置:脑户穴位于头部后面,仰躺时刚好靠在枕头的后头部骨头上方的凹陷处。

功效:经常 脑户穴能够醒脑开窍,对于头胀、头痛等缓解效果不错。

5、脑空穴

位置:脑空穴在风池穴直上,与脑户穴相平处。

功效:经常 脑空穴能够提神、醒脑、宁神。

6、命门穴

位置:命门穴位于后背第二腰椎棘突下(也就是肚脐正对的腰部位置。)

功效:经常 命门穴,可以培元固本、强壮腰脊、补肾壮阳。对于久坐的上班族来说,可还是能够很好的缓解头晕耳鸣、神经衰弱、腰痛肢冷等症状的。

7、提神喝什么茶好

1、铁观音茶

铁观音的功效与作用中的提神效果很好,主要在于茶叶中的咖啡碱起到了提神益思的作用。咖啡碱具有兴奋中枢神经、增进思维、提 率的功能。因此,饮茶后能破睡、提神、去烦、消除疲倦、清醒头脑。

2、薄荷菊花茶

制作时,薄荷3钱和菊花2钱一起放入茶杯中,加盖冲泡5—10分钟即可。大家都知道,菊花茶有清热解毒、缓解疲劳、明目的功效,与具有提神功效的薄荷放在一起冲饮效果更佳。

3、茉莉花茶

很多白领午休时都是伏案而睡,睡起来的时候往往感觉手脚发麻,头晕脑胀很难受,有的甚至会有肝郁的感觉。这主要是因为伏案而睡的不良睡姿造成的,当人们肝郁气滞时,精神自然也好不到哪儿去,这时如果来一杯茉莉花茶是最好不过了,因为它能够理气开郁,还能使人定心安神,更有助于帮助帮助倡导吸收笑话,缓解胃痛、鼻塞不通、腹泻、便秘等症状。

4、薄荷柠檬茶

对于大部分的上班族而言,经常是很多人在一个个的格子里办公,旺盛的人气与办公环境的清新空气直接成了反比,不少人会觉得午睡后头重脚轻,这种情况怎么办呢?小编建议大家不妨来杯薄荷柠檬茶,因为薄荷不但能提神醒脑,还能使口气清新。此外,鲜柠檬维生素C含量极为丰富,能防止和消除午休后的皮肤色素沉着。

5、菊花茶

具有养肝平肝、清肝明目的功效,特别适宜春季饮用。同时,可排毒健身、驱邪降火、疏风清热、利咽消肿,对体内积存的有害化学物质或放射性物质有抵抗、排除的功效,还能抑制多种病菌的繁殖,增强微血管弹性,减慢心率、降低血压和胆固醇,并有利气血、润肌肤、养护头发的美容功效。

6、金银花茶

其性味甘寒,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消肿止痛的功效,可缓解春季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流行可爱冒、扁桃体炎、牙周炎等疾病,对疖痛、肠炎也有缓解的作用,还有凉血止痢、利尿养肝的作用。

7、玫瑰花茶

性微温,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具有活血调经、疏肝理气、平衡内分泌等功效,对肝与胃有调理作用,并能消除疲劳、改善体质,适于春季饮用。此外,还有缓解心血管疾病、美容养颜、改善皮肤干枯、去除皮肤黑斑的功效。

什么叫穴位,功效是什么

该词意思是脑户穴。

脑户穴在头部,属于督脉穴位。脑,脑髓;户,门户,督脉上行入脑,穴在枕部,为脉气入脑的门户,故名为脑户。主治有头痛头重、眩晕、面赤目黄、项强、癫、瘦瘤、视神经炎、高血压、功能性失语等病症。取法有正坐低头,在枕外隆凸上缘的凹陷处即为本穴。

人体后背穴位图,完整图

  穴位

  穴位(acupressure points)究竟是什么

  1882年,布里克斯发现人体表面存在温点和冷点而被誉为躯体感觉生理学的先驱。其实,早在二千多年以前,我们祖先就已经知 体皮肤上有着许多特殊的感觉点。公元前五至一世纪写下的 医典《黄帝内经》就已指出,“气穴所发,各有处名“,并记载了160个穴位名称。晋代皇甫谧编纂了我国现存针灸专科的开山名作《针灸甲乙经》,对人体340个穴位的名称、别名、位置和主治一一论述。迨至宋代,王惟一重新厘定穴位,订正讹谬,撰著《铜人腧穴针灸图位》,并且首创研铸 针灸教学与考试用的两座针灸铜人,其造型之逼真,端刻之 ,令人叹服。可见,很早以前,我国古代医学家就知道依据腧穴治病,并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了腧穴学的完整理论体系。

  《类经·人之四海》载:“输、腧、俞,本经皆通用。”因此,腧穴又有输穴、俞穴之称,也有叫穴位、穴道或孔道的。按照中医基础理论,人体穴位主要有三大作用,它既是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又是疾病反映于体表的部位,还是针灸、推拿、气功等疗法的施术部位。穴位具有“按之快然”、“驱病迅速”的神奇功效。然而,穴位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呢?它真是人体的特殊结构吗?长期以来,人们对此推测纷纷,莫衷一是。

  中医讲究的穴位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呢?有人从穴位的电学特性去探讨,发现皮肤上的某些地方存在导电量特别高的“良导点”,它们的位置与穴位的位置相吻合。但后来又发现,全身穴位总面积不过体表的万分之四,而电阻部位却多得多。后来人们又用最弱电流刺激肌肉,凡是能使肌肉产生最大收缩效果的地方就叫运动点。经对照发现,运动点与穴位的分布几乎一致。但运动点的机制是什么,还不太了解。又有人研究了穴位与神经的关系,发现几乎所有的穴位都与神经相关联。某一穴位与某一脏器的神经往往同属于一个脊髓节段。在胚胎发育时期,皮肤与神经是同源的,神经中枢存在着各皮肤区域与脏器的投射点。但是相反意见认为,非穴位区域下也都有神经分布,它们在组织学上并没有差别。还有人发现穴位与血管、淋巴管关系密切,穴位处的皮肤温度比别的地方要高一些,可能正是因为这一系列的复杂关系形成了穴位的奥妙。

  许多人从穴位的电学特性去探索它的本质。1950年,日本的中谷用12伏直流电通过人体皮肤,发现皮肤上存在某些导电量特别高的“良导点”,它们的位置与穴位位置吻合。此后不久,法国 针灸学家尼伯亚特在助手的协助下,应用测定皮肤电阻方法证实了这一现象,并确定穴位电阻只有它周围皮肤电阻的一半。在尸体上进行的测量也获得同样的结果。50年代后期,我国学者有关穴位电生理的研究,也基本肯定了穴位具有低电阻高电位的特性。然而,据推测,全身穴位的总面积仅占体表的万分之四,而全身体表电阻的部位却很多,远远不限于穴位的地方。况且,如进食、睡眠、运动等生理活动,时序、季节、气温等外界环境改变以及精寸心理状态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皮肤电阻值。难怪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感叹:以此(皮肤电阻测定法)测定经穴颇有困难。法国德拉·富耶花了五年时间,应用此法测定穴位,所得结果却与中国穴位大相径庭,不得不揪然中止这项研究。

  也有人将古老的腧穴理论与现代医学理论比拟分析,力图用新理论、新概念阐释它们。譬如,电流刺激肌肤,被刺激的肌肉会产生收缩。用最弱电流刺激而产生最大肌肉收缩的体表部位叫运动点。美国学者金林对照运动点位置与传统穴位位置后提出,两者的分布近乎一致。日本的兵头正义与美国的弗罗斯特等人,则把穴位同触发点进行比较。触发点被认为是机体肌肉组织中的局部交性部位,具有深层组织敏感、结节及伴有放射痛的特点。虽然其产生机制尚不清楚,但是一般认为,它是由于疼痛或其他原因引起肌肉痉挛,内分泌失调或肌紧张造成的。针刺穴位时,由于组织间相互磨擦和金属针与组织电介质之间相互作用,会引起局部组织中肌肉纤维和神经纤维损伤。此外,两者的分布也略同。因此,他们认为穴位的某些特性与触发点极为相似。有人甚至认为,它们不过是同物异名罢了。还有研究报道,穴位和差电点、皮肤活动点等都有密切关系。这些多途径的研究,从侧面反映了穴位的特性,对于探明穴位的奥秘,无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又有人着力于研究穴位的形态结构,希望一举揭开穴位之谜。上海 医学院的 解剖观察尸体上324个穴位,发现99,6%的穴位与神经有关。他们进一步发现,经穴与相关脏器的神经分布往往属同一脊髓节段,表里两经的穴位也多隶属脊髓同一节段。日本学者森秀太郎证明,在全身穴位中,约有100个穴位组织深层穿行着神经束。穴位还与肌梭、神经腱梭、触觉小体、环层小体等感觉神经节细胞周围突末端的感受器有关。从发生学观点看,表皮与神经组织有着共同的起源。神经中枢存在各皮肤区域与内脏器官的投射点。因此,穴位与胚胎形态学之间可能有生物形成的相关作用。但是,也有研究得出相反的结论:穴位与非穴位组织均有神经纤维分布,它们在组织学上并无明显差异。至于穴位与非穴位区域下神经组织有什么不同,现在还不清楚。还有人报道,穴位与血管、淋巴管关系密切。日本西条一止应用红外线热像图摄影法观察到胸腹穴位区域皮肤温度比周围皮肤要高出0.5至1℃,他认为这是穴位下存在血管的缘故。有关解剖资料证实,许多穴位区域确实布有皮下静脉,或有深部血管贯穿。

  腧穴研究者们相信,人体穴位是既与神经系统密切相关,又与血管、淋巴管、肌肉等组织有关的复杂综合结构及其机能。至于穴位的具体结构或它的实质到底是什么?科学家们仍是各持己见,众说纷坛,未见有一个明确答案。

  人体穴位常识

  穴位是指神经末稍密集或神经干线经过的地方。穴位的学名是腧穴,别名包括:“气穴”、“气府”、“节”、“会”、“骨空”、“脉气所发”、“砭灸处”、“穴位”。

  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0个双穴、50个经外奇穴,共720个穴位。有108个要害穴,其中有72个穴一般点击不至于致命,其余36个穴是致命穴,俗称‘死穴‘。

  死穴又分软麻、昏眩、轻和重四穴,各种皆有九个穴。合起来为36个致命穴。生死搏斗中,做为‘ ‘使用。

  歌诀有:

  ‘百会倒在地,

  尾闾不还乡,

  章门被击中,

  十人九人亡,

  太阳和哑门,

  必然见阎王,

  断脊无接骨,

  膝下急亡身。‘

  一、头颈部位要害穴(共9个)

  1、百会穴

  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

  经属:为督脉,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被击中脑晕倒地不省人事。

  2、神庭

  位置:头前部入发际五分处。

  经属:为督脉、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会穴。被击中后头晕、脑胀。

  3、太阳穴

  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一寸凹处。

  经属:奇穴,被点中后头昏、眼黑耳鸣。

  4、耳门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迹前、张口呈现凹陷处。

  经属:为手少阳三焦经。被点中后,耳鸣头晕倒地。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内眦角上方0.1寸处。

  经属:为足太阳膀胱经。为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跷、阴跷五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昏眼花倒地。

  6、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沟偏上(沟下沿上量2/3处)

  经属:属督脉,为手、足阳明,督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晕眼昏。

  7、哑门穴

  位置:在顶部后正中线上, 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后发际凹陷处)

  经属:为督脉、系督脉与阳维脉之会穴,被点中后,冲击延髓中枢,失哑、头晕、倒地不省人事。

  8、风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处与乳突之间,在当斜方肌和胸锁乳突之间取穴。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足少阳阴维之会。被击中后,冲击延髓中枢,晕迷不醒。

  9、人迎穴

  位置:喉结旁开1.5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被点中后气滞血淤、头晕。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个)

  1、膻中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两乳头中间。

  经属:任脉,是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气会膻中心包募穴。被击中后,内气漫散,心慌意乱,神志不清。

  2、鸠尾穴

  位置:位于脐上七寸,剑突下半寸。

  经属:任脉,系任脉之络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及肝、胆,震动心脏,血滞而亡。

  3、巨阙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脐上六寸处。

  经属:任脉、系心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胆、震动心脏而亡。

  4、神阙穴

  位置:位于脐窝正中。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震动肠管,膀胱,伤气,身体失灵。

  5、气海穴

  位置:位于体前正中线,脐下1寸半。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肋间,破气血淤,身体失灵。

  6、关元穴

  位置:位于脐下三寸处。

  经属:任脉、系三阴、任脉之会,小肠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下动、静脉及肋间神经震动肠管,气滞血淤。

  7、中极穴

  位置:体前正中线,脐下4寸。

  经属:任脉、系足三阴、任脉之会,膀胱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乙结肠,伤气机。

  8、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

  经属:任脉,系足厥阴肝经与任脉之余。击中后,伤周天气机,气滞血淤。

  9、鹰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线第三肋间玉堂穴旁开四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胸前神经及动、静脉,震动心脏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动脉充血破气。

  11、乳根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直下一肋间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左侧内为心脏。击中后,冲击心脏,休克易亡。

  12、期门穴

  位置:位于乳下两肋间当第六肋间。

  经属:属肝经,肝之募穴。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击中后,冲击肝、脾,震动膈?⑵?脱?佟?

  13、章门穴

  位置:在腋中线, 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尽处。

  经属:足厥阴肝经,系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肝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脏或脾脏,破坏膈肌膜,阻血伤气。

  14、商曲穴

  位置:位于腹中部当任脉、下脘穴的外侧五分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系足少阴与冲脉之会。击中后,冲击肋神经和腹壁动脉、震动肠管,伤气滞血。

  三、背腰骶部的要害穴位(共8个)

  1、肺俞穴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第三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心肺、破气机。

  2、厥阴俞穴

  位置: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经属: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肺,破气机、易死亡。

  3、心俞穴

  位置:位于第五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脏,破血伤气。

  4、肾俞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伤气机,易截瘫。

  5、命门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

  经属:督脉。击中后,冲击脊椎破气机,易截瘫。

  6、志室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三寸处(命门旁开三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腰动、静脉和神经,震动肾脏,伤内气。

  7、气海俞穴

  位置:在第三腰椎棘、旁开1.5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阻血破气。

  8、尾闾穴

  位置:位于尾骨端与肛门之间

  经属:督脉、督脉之络穴,别走任脉。击中后,阻碍周天气机,丹田气机不升。

  四、上、下肢要害穴位(共5个)

  1、肩井穴

  位置: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三中点,肩部最高处。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少阳、足少阳、足阳明与阳维脉之会。击中后,半身麻木。

  2、太渊穴

  位置:仰掌、腕横纹之挠侧凹陷处。

  经属:手太阴肺经。肺之原穴,百脉之会。击中后,阴止百脉,内伤气机。

  3、足三里穴

  位置: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足阳明之脉所入为合。击中后,下肢麻木、不灵。

  4、三阴交穴

  位置:在内踝尖直上三寸,胫骨后缘。

  经属:足太阳脾经,系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会。击中后,下肢麻木,失灵,伤丹田气。

  5、涌泉穴

  位置:在足掌心前三分之处,当屈足趾时出现凹陷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击中后,伤丹田气,气机不能上升,破轻功。

  总之,以上36个要害穴,被点中后,都有性命危险,但初伤时,可能感觉不大,但后果严重,凡被点中者,不可轻视。

  另附:

  奇经八脉及十二经胳走向

  武侠小说中常出现奇经八脉之说,那么到底什么是奇经八脉呢?

  其实,奇经八脉只是人体经络走向的一个类别。

  所谓经,是指神经纵运行的在的干脉。所谓络,是指神经横运行的网络系统的小支脉。经络如环无端、内外衔接,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经分十二经脉,络无法计数。

  人体主要有十二经络和奇经八脉。

  十二经络走向包括:

  1、手三阴经:从胸沿臂内侧走向手。

  2、手三阳经:从手沿臂外嘧呦蛲贰?

  3、足三阴经:从足沿腿内侧走向腹。

  4、足三阳经:从腹沿腿外侧走向足。

  而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致晕11穴部位

  1.脑户穴:位于百会穴后四寸五分。

  2.囟门穴(又名囟会):位于百会穴前三寸正中。

  3.上星穴(又名神堂):入发际上一寸陷中。

  4.前顶穴:百会穴前一寸五分。

  5.后顶穴(又名顶门穴):位于百会穴后一寸五分。

  6.风府穴(又名天星):项后枕骨下两筋中间。

  7.头维穴:位于额角,入发际角尖处。

  8.耳后穴:位于耳后静脉中。

  9.哑门穴:位于风府穴下一寸正中。

  10.通天穴:位于前顶穴后五分,再外开一寸处。

  11.玉枕穴:位于脑户穴旁一寸三分。

  致残103穴部位

  1.心井穴(又名鸠尾):胸剑突骨下缘。

  2.对门穴(又名不容):巨阙穴旁开六寸。

  3.扇门穴:即男者左对门穴,女者右对门穴。

  4.京门穴(又名气俞):第十二肋游离间处。

  5.五定穴(又名天枢):平脐中旁开三寸。

  6.伯劳穴(又名陶道): 胸椎棘突下。

  7.肺使穴(又名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8.胆中穴:平第四肋间隙,两乳头之间正中。

  9.对心穴(又名至阳):第七胸椎棘突下。

  10.风门穴:第二胸椎棘突下。

  11.环跳穴:股骨大转子后上方,当大转子与胝骨裂孔连线的内三分之二处。

  12.盖膝穴:即膝盖骨。

  13.膝眼穴:膑骨尖两旁凹陷处。

  14.竹柳穴(又名交信穴):胫骨内侧缘内侧。

  15.脚住穴:脚面上的高骨如豆者是也。

  16.开腔穴:即两耳。

  17.乔空穴:即两耳后根部。

  18.左耳尖穴:即左耳尖峰。

  19.右耳尖穴:即右耳尖峰。

  20.眼角穴:即眼梢。

  21.大中穴:即鼻中。

  22.人中穴:即鼻沟正中。

  23.驾梁穴:即鼻梁。

  24.咽空穴:即两个鼻孔。

  25.牙关穴:即唇口。

  26.咽喉穴:即喉管。

  27.将台穴:即咽喉左右。

  28.舌咽穴:舌上咽腔。

  29.童骨穴:位于风膊下处。

  30.精灵穴:即两手虎口。

  31.曲池穴:屈肘时肘桡侧横纹尽头处。

  32.中脘穴:脐上一寸。

  33.六宫穴(又名脐中.神阙):即肚脐。

  34.气关穴(又名气门):左乳下二横指处。

  35.血瘦穴(又名血关):右乳下二横指处。

  36.挂膀穴:血瘦穴下一分处。

  37.肚角穴:位于小腹盆弦之外。

  38.命宫穴:位于血关穴之下,气海穴之右。

  39.背心穴:即背部的中心点。

  40.腰眼穴: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八分。

  41.粪门穴:即肛门口。

  42.冲阳穴:足背的最高点,动脉旁。

  43.血囊穴:右侧十二肋骨下缘。

  44.气囊穴:即小腹左边。

  45.净瓶穴:即脐左肚角血腕下。

  46.脊中穴:即第十一胸椎棘突下。脊骨的中点。

  47.山根穴:即鼻梁之上。

  48.对口穴:项后的风府与哑门之间。

  49.气隔穴:脐下三分稍偏左。

  50.血海门穴:右侧十二肋下三横指。

  51.膈门穴:左侧十二肋骨下缘。

  52.气舍穴:锁骨内侧端上缘。

  53.开气穴:即气舍穴偏右。

  54.转喉穴:即气舍穴偏左。

  55.血仓期门穴:右侧锁骨下八分处。

  56.气血囊合穴:左傍肋骨下。

  57.督脉穴:枕骨正中。

  58.正额穴:头额前正中。

  59.后海底穴:肾俞穴下一寸八分。

  60.攒竹穴:眉内端陷中。

  61.正气穴:左侧乳上一寸三分。

  62.上血海乳穴:右侧乳上一寸三分。

  63.气血二海穴:左右乳下一寸三分。

  64.下血海穴:右乳上一寸四分。

  65.藿肺穴:中脘与建里之中点向下一寸三分。

  66.翻肚穴:藿肺穴向左一寸三分处。

  67.泰山穴:离梭子骨四寸处。

  68.天突穴:胸骨柄的上缘凹陷中。

  69.劳宫穴:第二.三掌骨之间。

  70.神门穴:尺侧腕关节横纹头。

  71.手三里穴:曲池穴下二寸。

  72.颊车穴:下颔骨前咬肌中。

  73.支正穴:尺侧腕上五寸。

  74.下关穴:颧弓下与下颔关节切迹间凹陷处。

  75.足三里穴:犊鼻穴下三寸,胫骨粗隆外侧陷中。

  76.犊鼻穴:屈膝,膑韧带外侧陷中。

  77.肩井穴:肩头高处,当大椎与肩峰之间。

  78.日月穴:第九肋端下缘。

  79.风市穴:大腿外侧膝上七寸。

  80.阳陵泉穴:腓骨小头前下方。

  81.委中穴(又名血郄):膝腘窝中动脉外。

  82.承山穴:委中与跟腱之间。

  83.昆仑穴:外踝与跟腱连线的中点。

  84.血海穴:屈膝,膑骨内上缘上二寸。

  85.大陵穴(又名腕心穴):掌后骨下,两筋间陷中。

  86.尾宫上穴:即尾宫上一分许。

  87.鹤顶穴:位于膝盖骨上缘上一寸正中。

  88.外踝尖穴:即足外踝最高点。

  89.内踝尖穴:即足内踝最高点。

  90.膀胱穴:即膀胱。

  91.泪孔穴:(又名睛明):目内眦头外一分。

  92.所闻穴(又名听宫):即耳珠,大如赤小豆。

  93.中府: 肋间隙外侧近噱突处。

  94.绝骨穴(又名悬钟):外踝上三寸。

  95.膈俞: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96.大杼: 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97.太渊:腕关节横纹上,桡动脉外侧。

  98.然谷穴:舟骨粗隆下方凹陷处。

  99.曲骨穴:脐下五寸处。

  100.大都穴:足拇趾内侧本节后。

  101.魄户穴: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

  102.天窗穴:颈侧.胸销乳突肌后缘。

  103.箕门穴:大腿内侧,血海穴上六寸。

  致命36穴部位

  1.眉心穴(又名印堂):位于两眉之间。

  2.头额前穴:位于眉心上一寸正中。

  3.太阳穴:眉外一寸陷中,即眉梢与眼外眦之间后的一寸陷凹中。

  4.枕骨穴(又名脑户):位于枕骨粗隆上方。

  5.厥 (又名头窍阴):位于脑后两边,乳突后当浮白与完骨之间。

  6.华盖穴:胸骨柄与胸骨体联合的中点,即天突穴下二寸。

  7.黑虎掏心穴(又名建里):位于脐上三寸正中。

  8.巨阙穴:脐上六寸,即鸠尾穴下一寸。

  9.气海穴(又名丹田穴):脐下一寸五分。

  10.关元穴:脐下三寸。

  11.水分穴:位于脐上一寸。

  12.中极穴:脐下四寸。

  13.左膺窗穴:左乳上一寸六分。

  14.右膺窗穴:右乳上一寸六分。

  15.左乳根穴:左乳直下,相当于第五肋间。

  16.右乳根穴:右乳直下,相当于第五肋间。

  17.左期门穴:左乳下二肋,相当于七.八肋间。

  18.右期门穴:右乳下二肋,相当于七.八肋间。

  19.左幽门穴:巨阙穴左开五分。

  20.右幽门穴:巨阙穴右开五分。

  21.左商曲穴(又名左肓俞):脐中左旁五分。

  22.右商曲穴(又名右肓俞):脐中右旁五分。

  23.左章门穴:左腋中线第十一肋端下际。

  24.右章门穴:右腋中线第十一肋端下际。

  25.左腹结穴(又名左七劳):脐左侧四寸,再向下一寸三分

  26.右腹结穴(又名右七劳):脐右侧四寸,再向下一寸三分。

  27.左肾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左侧一寸五分。

  28.右肾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右侧一寸五分

  29.命门穴:第二腰椎棘突下正中。

  30.左志室穴(又名志堂穴):位于命门穴左旁三寸。

  31.气海俞穴: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32.鹤口穴(又名尾宫穴):位于尾骨宫下两腿骨尽处。

  33.海底穴(又名会 ):前阴与肛门之间。

  34.涌泉穴:位于第二.三趾跖关节后方,蜷足时所现的凹陷处。

  35.右志室穴:位于命门穴右旁三寸。

  36.藏血穴:位于脑后右玉枕穴下五分。

脑户简介

人体背部穴位主治:

1、络却穴、玉枕穴

身体方面:头痛眩晕、视物不明、鼻塞、热病无汗、失眠。

2、百会穴、后顶穴、强间穴、脑户穴

身体方面:头晕目眩、失眠、心烦、健忘、耳鸣

3、风府穴、哑门穴、大椎穴、天柱穴

身体方面:失眠多梦、颈椎病、头晕耳鸣、手脚麻木、鼻炎、胸闷、落枕;

皮肤方面:鱼尾纹、面部皱纹、毛孔粗大、皮肤过敏、油脂旺盛、暗疮。

4、大杼穴、风门穴

身体方面:咳嗽、胸闷气喘、鼻塞、肩背酸痛、伤风、咳嗽;

皮肤方面:神经性皮炎、额头肤色晦暗

5、陶道穴、身柱穴、神道穴、肺俞穴、阙阴俞穴、心俞穴、附分穴、魄户穴、膏肓穴、神堂穴

身体方面:感冒咳嗽、心慌惊恐、面红发热、失眠健忘、身热头痛;

皮肤方面:红血丝、毛囊炎、过敏性皮炎

6、灵台穴、至阳穴、督俞穴、膈俞穴、__穴、膈关穴

身体方面:虚胖、 松弛、烦闷不安;

皮肤方面:面色青黄、眼袋、皮肤粗糙

7、筋缩穴、中枢穴、肝俞穴、胆俞穴、魂门穴、阳纲穴

身体方面:少气乏力、精神不振、内分泌失调、心烦易怒、食欲不振;

皮肤方面:皮肤粗糙、皱纹、面色秽浊、色素沉积、口唇苍白无华。

8、脊中穴、脾俞穴、胃俞穴、意舍穴、胃仓穴

身体方面:消化不良、胃酸胃痛、痔疮、腹泻、腰背疼痛、体内湿气、腹胀、食欲不振;

皮肤方面:酒渣鼻、暗疮、红血丝、眼睑浮肿、面黄浮肿、面色潮红、油脂旺盛、嘴周痤疮、脂溢性皮炎。

9、悬枢穴、命门穴、腰阳关穴、三焦俞穴、肾俞穴、气海俞穴、大肠俞穴、肓门穴、志室穴

身体方面:月经不调、腰酸痛、口干唇燥、脚冷乏力、便秘、腹痛、小便不利、 肿痛;

皮肤方面:黄褐斑、黑眼圈、暗疮、面色苍黄、肤色晦暗滞浊。

10、腰俞穴、长强穴、关元俞穴、小肠俞穴、膀胱俞穴、中膂俞穴、白环俞穴、胞肓穴、秩边穴

身体方面:泌尿不畅、痛经、子宫内膜炎、便秘、性冷淡、 湿痒;

皮肤方面:皮肤干燥、粗糙、雀斑、妊娠斑。

11、上_穴、次_穴、中_穴、下_穴、会

身体方面:月经不调、经痛崩漏带下、疝气、小便不利、便秘、 湿痒;

皮肤方面:雀斑、妊娠斑、子宫性肝斑、处女性肝斑、面色苍黄、暗哑无光。

12、承扶穴、股门穴

身体方面: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便秘、痔疮、臀部炎症。

13、合阳穴

身体方面:功能性子宫出血、月经不调、子宫性内膜炎

14、承筋穴、承山穴、飞扬穴

身体方面:坐骨神经痛、腰肌劳损、痔疮、便秘。

15、跗阳穴、昆仑穴

身体方面:头痛、眩晕、坐骨神经痛、急性腰扭伤、踝关节扭伤、膝关节炎。

督脉主治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运动系统病症,以及热性病症和本经所过部位之病症。

扩展资料:

人体背部有各脏器的背腧[shù]穴,这些穴位在功能上与各脏器相对应,可以起到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

1、肺俞

①皮肤隆起的多为胸中有热,可有气短、咳嗽等症状,一般在膻中穴也有反应,可结合观察。

②本穴如有反应,在肺经的太渊、孔最、中府等处往往呈异样变化。

③诊得条索状结节并伴有压痛者,是痰饮咳嗽之症。

④诊得条索状结节,周围皮肤有明显压痛者,多为咳嗽、气急、肺热胸痛、感冒等病变。

肺腧是天灸的常用穴:天灸是在三伏天之初伏、中伏、末伏一年中最热的时节,将特定中药(如甘遂、细辛等)贴敷于特定的穴位,使人体阳气得天阳之助,达到驱逐内伏寒邪、补益人体正气的目的。

伏日为庚日,庚日属金,与肺相配,故天灸善于治疗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等肺系疾病。天灸治疗哮喘往往选取肺俞、定喘、风门等,以宣通肺气,从而防治哮喘的发生。

2、心俞

①若有棱状结节,伴有显著压痛,多为上肢内侧疼痛、红肿或有心悸怔忡、心慌烦闷不安、口渴等症。

②皮肤凹陷且压痛敏感者,常有心胸烦乱,恍惚健忘、纳呆等症。

③心脏疾患尤其是心痛时本穴如有反应,在巨阙穴处往往呈异样变化。

3、肝俞

①局部皮肤隆起伴有压痛敏感者,多为失眠症。

②诊得条索状结节兼有明显压痛者,常见头晕、失眠、心烦不宁之症。

③出现棱状结节,且有压痛敏感者,患者有胁肋胀痛、脘闷、腹胀、黄疸、纳呆、寤寐不宁等症状,或有下肢内侧红肿的病变。

4、胆俞

①发现棱状结节且有压痛敏感者,多属黄疸。

②凡有细条状及压痛者,多为下肢外侧痹痛,若在命门穴同时有气泡样反应者,则属下肢麻木。

5、脾俞

①局部皮肤凹陷,或按之软若棉样,以虚证为多。

②诊得条索状结节,并有压痛者,患者常有头晕、失眠、乏力、健忘、烦躁、食欲不振、便溏、浮肿等症状。

③若出现棱状结节伴有显著压痛者,为下肢内侧红肿、行走困难或大趾运动不利之征。

6、胃俞

①诊得条索状结节并伴有痛感者,常是不欲饮食和有胃痛等病变。

②有棱状结节和明显压痛者,多有呕吐、不食、胃痛、腹胀或髋关节外侧有红肿现象。

7、三焦俞

①局部皮肤隆起,按之有条索状结节且压痛明显者,多有腰痛、带下、月经不调、小便混浊等症状。

②若有棱状结节,并伴有压痛者,一般是耳鸣、重听、头痛、腹胀满闷、吐逆之征(妇女妊娠期亦可发现三焦俞有棱状结节)。

8、肾俞

①有条索状结节,凡压痛敏感者,一般是阳痿、头晕、腰痛及耳鸣之征。

②诊得棱状结节,兼有明显痛感者,多为血尿、腰痛、浮肿之症。

③局部皮肤隆起,有如卵圆形结节并伴有压痛者,是肾虚有热,耳鸣、头胀之征。

9、大肠俞

①发现坚硬的圆形结节,且压痛敏感者,表示大便干结。

②有棱状结节并兼有压痛者,大多有头痛、牙痛、腹痛、泄泻等症。

10、小肠俞

①凡结节椭圆质地较硬而压痛显著者,多有头晕、后头疼痛、后项拘挛之症。

②本穴出现气泡样转动感,多为妇女子宫下垂。

11、膀胱俞

①诊有柔软的椭圆形结节,大多数是遗尿症。

②按得棱状结节,并有压痛者,一般有发热头痛、小便 数、尿赤涩痛、腰痛、小腹胀痛、白带等症状。

③有细条索状结节、压痛者,多有下肢麻木或痹痛。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穴位

经脉知识督脉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经穴名·脑户 4.1 脑户穴的别名 4.2 出处 4.3 穴名解 4.4 特异性 4.5 所属部位 4.6 脑户穴的定位 4.7 脑户穴的取法 4.8 脑户 位解剖 4.8.1 层次解剖 4.8.2 穴区神经、血管 4.9 脑户穴的功效与作用 4.10 脑户穴主治病证 4.11 刺灸法 4.11.1 刺法 4.11.2 灸法 4.11.3 *** 4.12 脑户穴的配伍 4.13 特效 *** 4.14 文献摘要 4.15 脑户穴研究进展 4.15.1 对血压的影响 4.15.2 对血细胞的影响 5 人体部位名·脑户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脑户 1 拼音

nǎo hù

2 英文参考

Brain Window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Naohu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Nǎohù GV17 [中国针灸学词典]

door of brai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nǎohù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V17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DU17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脑户:1.经穴名;2.人体部位名。[1]

4 经穴名·脑户

穴位 脑户 汉语拼音 Naohu 罗马拼音 Naohu 美国英译名 Brain Window 各

号 中国 GV17 日本 17 法

国 莫兰特氏 G16 富耶氏 IVG16 德国 LG16 英国 Gv17 美国 Go17

脑户为经穴名(Nǎohù GV17,DU17)[1][2]。出《黄帝内经素问·刺禁论》。别名会额(《针灸甲乙经》),匝风(《针灸甲乙经》),合颅(《外台秘要》),仰风(《太平圣惠方》),迎风(《医心方》)。属督脉[1]。脑户是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的交会穴[1]。脑即脑髓,户即门户,督脉循脊上行入脑,此穴在枕部,相当于脉气入脑的门户,故名脑户[1]。脑户穴主要用于治疗头面、眼目等部位及神志疾患:如风眩头痛,头重项强,面赤,音哑,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痉挛,视物不清,目黄,瘿瘤,头痛,头晕,项强,失音,头重风眩,面痛,面肿,目赤目痛,不能远视,喑不能言,舌本出血,癫狂,痫证,瘛疭,颈项强痛,失眠,枕神经痛,头重,面赤目黄,眩晕,视神经炎等。

4.1 脑户穴的别名

会额(《针灸甲乙经》),匝风(《针灸甲乙经》),合颅(《外台秘要》),仰风(《太平圣惠方》),迎风(《医心方》)。

4.2 出处

《黄帝内经素问·刺禁论》: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

4.3 穴名解

脑即脑髓,户即门户,督脉循脊上行入脑,此穴在枕部,相当于脉气入脑的门户,故名脑户[1]。

脑,指脑髓。户,出入通行之处为户。此穴在风府上1.5寸,当枕外粗隆上方,督脉上头通脑,本穴为其入脑之门。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当由本穴透出下行也,因名脑户。[3]

4.4 特异性

脑户是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的交会穴[1]。

4.5 所属部位

后头[4]

4.6 脑户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脑户穴在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风府上1.5寸,枕外隆凸的上缘凹陷处[5]。

脑户穴位于头部,枕外隆凸的上缘凹陷中。正坐或俯伏取之[1]。

脑户穴位于头正中线,风府穴直上1.5寸,当枕骨粗隆上缘凹陷处[6]。

俯伏坐位。脑户在头部,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风府上1.5寸,枕外隆凸的上缘凹陷处。

脑户穴在督脉的位置

脑户穴在后头部的位置

脑户穴在后头部的位置

脑户穴在后头部的位置(肌肉)

脑户穴在后头部的位置(骨骼)

4.7 脑户穴的取法

正坐或俯伏,于头部中线,枕骨粗隆上缘之凹陷处取穴。

脑户穴位于头部,枕外隆凸的上缘凹陷中。正坐或俯伏取之[1]。

正坐或俯卧位,于后正中线与枕外隆凸的上缘交点处的凹陷处取穴,横平玉枕穴[7]。

快速取穴:正坐或俯卧,在后正中线上,枕外粗隆上缘的凹陷处即是脑户穴[8]。

4.8 脑户 位解剖

脑户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左、右枕额肌枕腹之间、腱膜下疏松组织。布有枕大神经的分支和枕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4.8.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左右枕额肌枕腹之间→腱膜下疏松组织[1]。

皮肤→皮下组织→枕额肌枕腹[9]。

4.8.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枕大神经分布;深层有面神经耳后支和枕动脉分布[9]。

布有枕大神经分支和左右枕动、静分支[6]。

4.9 脑户穴的功效与作用

脑户穴具有醒神开窍、平肝熄风的功效。

脑户穴有清热散风、开窍镇惊作用[1]。

脑户穴有清热散风之功(针刺哑门、风府、脑户之穴时需慎之又慎,不宜深刺)。主治痫证,头晕,颈项强痛。[3]

4.10 脑户穴主治病证

脑户穴主要用于治疗头面、眼目等部位及神志疾患:如风眩头痛,头重项强,面赤,音哑,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痉挛,视物不清,目黄,瘿瘤,头痛,头晕,项强,失音,头重风眩,面痛,面肿,目赤目痛,不能远视,喑不能言,舌本出血,癫狂,痫证,瘛疭,颈项强痛,失眠,枕神经痛,头重,面赤目黄,眩晕,视神经炎等。

脑户穴主要用于治疗头面、眼目等部位及神志疾患:如风眩头痛、头重项强、面赤、音哑、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痉挛、视物不清、目黄、癫痫及瘿瘤肿痛等[1]。

脑户穴主治头痛、头晕、项强、失音、癫痫[9]。

脑户穴主治头痛,头晕,头重风眩,面痛,面肿,目赤目痛,不能远视,喑不能言,舌本出血;癫狂,痫证,瘛疭;瘿瘤,颈项强痛[7]。

脑户穴主治癫痫,头晕,失眠,项强,瘖不能言;以及枕神经痛等[6]。

头痛头重,面赤目黄,眩晕,瘿瘤,视神经炎。

4.11 刺灸法 4.11.1 刺法

一般沿皮刺0.5~0.8寸[1][6]。

平刺0.5~0.8寸[9][7],局部酸胀[7]。

4.11.2 灸法

可灸[7][9]。

艾条灸5~10分钟[6]。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禁灸,灸之令人哑。

4.11.3 ***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禁灸,灸之令人哑。《黄帝内经素问》云:“刺脑户中脑立死。”盖谓刺之过深,伤及脑髓也。总观本穴大意,针灸俱不相宜。按脑喜清凉,养生家 *** 脑后兼以搓敲,能使头目清爽,乃由脑户穴放出头部郁热也。或问既然不宜针灸,又云能治头目癫痫等症,为针医者何以措手?答凡属针灸俱不宜之穴位,可用 *** 法行之。譬如婴儿皮肉娇嫩,全身穴位均在禁例,故古圣创立推拿治法,专为小儿科设也。 有畏灸畏针者及穴位之禁针禁灸者,均可 *** 之。[3]

4.12 脑户穴的配伍

脑户穴配通天、脑空治头重痛;配人中、廉泉、涌泉治喑不能言[1]。

脑户穴配肝俞、太阳、睛明、太冲治眼痛[1]。

脑户配通天、脑空,有行气去湿的作用,主治头重痛。

脑户配胆俞,意舍、阳纲,有疏肝泄胆、清热去湿作用,主治目黄、胁痛,食欲不振。

脑户配通天、消泺、天突,有行气散结的作用,主治瘿瘤。

脑户配通天、昆仑、后溪,治头痛[7]。

脑户配听会、风府、听宫、翳风,治骨酸、眩狂、瘛疭、口噤、喉鸣沫出、喑不能言[7]。

脑户配风池、支沟、中渚、足临泣,治偏头痛[7]。

脑户配胆俞、意舍、阳纲,治目黄[7]。

脑户配大椎、腰奇、后溪,治癫痫[7]。

4.13 特效 ***

揉按脑户穴3~5分钟,可有效缓解工作或心理压力引起的头痛[8]。

4.14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素问》:刺中脑户,入脑立死。

《针灸甲乙经》:督脉、足太阳之会。

《针灸甲乙经》:痘,目不眴,刺脑户。寒热,刺脑户。头重顶痛,目不明,风到脑中寒,重衣不热,汗出,头中恶风,刺脑户主之。癫疾,骨酸,眩,狂,口噤,羊鸣,刺脑户。喑不能言,刺脑户。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目睛痛不能远视,面赤目黄头肿,可灸七壮,亦不可妄灸,令人失音。

《针灸大成》:主面赤目黄,面痛,头重肿痛,瘿瘤。

《针灸聚英》:引铜人,禁灸,灸之令人哑。或灸七壮,妄灸令人喑。

4.15 脑户穴研究进展 4.15.1 对血压的影响

有研究认为针刺脑户对垂体性高血压有降压作用[7]。

4.15.2 对血细胞的影响

研究发现针刺脑户可使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数下降,也可使80%例次的淋巴细胞增加[7]。

5 人体部位名·脑户

督脉起于小腹内胞宫,体表出于曲骨穴,向下走会 ,向后行于腰背正中至尾骶部的长强穴,沿脊柱上行,经项后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沿头部正中线,上行至巅顶百会穴,经前额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髎穴,过人中, 齿正中的龈交穴。督脉起于长强穴、止于龈交穴,单28穴。督脉穴位从下到上分别是长强、腰俞、腰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哑门、风府、脑户、强间、后顶、百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素髎、水沟、兑端、龈交。

督脉28穴的位置和作用如下:

1、长强穴

位置:在尾骨端下,当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泄泻,便血,便秘,痔疾,脱肛,癫狂痫。

2、腰俞穴

位置:在骶部、当后正中线上,适对骶管裂孔。

主治:癫狂,癫痫,痔疾,腰脊强痛,下肢痿痹,月经不调。

3、腰阳关穴

位置: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月经不调,遗精,阳痿,腰骶痛,下肢痿痹。

4、命门穴

位置: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①遗精,阳痿。②月经不调,带下。③泄泻。④腰脊强痛。

5、悬枢穴

位置: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 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腰脊强痛,泄泻,腹痛。

6、脊中穴

位置: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泄泻,黄疸,痔疾,癫痫。

7、中枢穴

位置: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十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黄疸,呕吐,腹胀满,腰脊强痛。

8、筋缩穴

位置: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九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癫痫,脊强,胃痛。

9、至阳穴

位置: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急性胃疼,黄疸,胸胁胀痛,咳嗽,背痛。

10、灵台穴

位置: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六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急性胃疼,疔疮,咳嗽,脊背强痛。

11、神道穴

位置: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五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心悸,心痛,失眠,健忘,咳嗽,噎膈,脊背强痛。

12、身柱穴

位置: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咳嗽,气喘,癫痫,脊背强痛。

13、陶道穴

位置: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 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热病,疟疾,头痛,脊强。

14、大椎穴

位置:在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热病,疟疾,骨蒸盗汗,周身畏寒,感冒,目赤肿痛,头项强痛,癫痫,咳喘。

15、哑门穴

位置: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第二颈椎棘突下缘。

主治:情志变化引起的精神障碍、乏力,聋哑,中风,舌强不语,暴瘖,癫狂痫,后头痛,项强,鼻衄。

? 16、风府穴

位置: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中。

主治:中风不语,半身不遂,癫狂,颈痛项强,眩晕,咽痛。

17、脑户穴

位置:在头部,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风府上1.5寸,枕外隆凸的上缘凹陷处

主治:头晕,项强,癫痫。

18、强间穴

位置:在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4寸(脑户上1.5寸)

主治:头晕,眩晕,癫狂痫,中风偏瘫。

19、后顶穴

位置:头部,后发际正中直上5.5寸(脑户上3寸)

主治:头痛,眩晕,癫狂痫症,中风偏瘫。

20、百会穴

位置: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眩晕,头痛,昏厥,中风偏瘫,不语,脱肛,阴挺,癫狂不寐。

21、前顶穴

位置: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3.5寸(百会前1.5寸)

主治:头痛,眩晕,鼻渊,中风偏瘫,癫痫。

22、囟会穴

位置: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2寸(百会前3寸)

主治:头痛,眩晕,鼻渊,癫痫,小儿惊痫。

23、上星穴

位置: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

主治:头痛,目痛,鼻渊,鼻衄,癫狂,中风偏瘫。

24、神庭穴

位置: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主治:失眠,惊悸,痫症,头痛,眩晕,鼻渊。

25、素髎穴

位置:在面部,当鼻尖的正中央

主治:昏迷,昏厥,新生儿窒息,鼻塞、鼻衄、鼻渊、酒(查皮)鼻,目胀痛,视物不清,足跟痛。

26、水沟穴

位置:在面部、当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

主治:晕厥,中暑,中风昏迷,精神障碍,牙关紧闭。为急救要穴,癫狂、痫症,急性腰痛,胃疼不止,口喎面肿。

27、兑端穴

位置:在面部,当上唇的尖端,人中沟下端的皮肤与唇的移行部

主治:癫狂,牙龈肿痛,口喎。

28、龈交穴

位置:在上唇内,唇系带与上齿龈的相接处

主治:急性腰痛,痔疮出血、痔疾疼痛,齿龈肿痛,鼻渊,癫狂。

好了,关于“按摩什么穴位提神醒脑?”的讨论到此结束。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按摩什么穴位提神醒脑?”,并从我的解答中获得一些启示。

Tags: 穴位 位置 正中